国产电视剧为何难出大作品?
2014年2月20日,“中国电视剧上海排行榜暨2014年电视剧制播年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钱多了,好剧少了;看剧的终端多了,收视率高的台少了;定制独播多了,涉猎的题材少了;雷剧神剧多了,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苏晓认为,2013,电视剧本身没什么热点,一年都挑不出一部现象级作品,资本倒成了热点。“上了市的影视公司市盈率成倍的往上翻,还有人挤进去买它涨;没上市的想着是不是要把公司卖掉;卖得早的想着是不是该转会。初尝资本的滋味,诱惑难以抵挡,电视剧行业,剧不再是主角,钱成了主角。”SMG尚世影业总经理苏晓的发言针对中国影视产业在资本时代的各种欣喜与隐忧,展开了一次全面而浅显易懂的思考。
行业公认,2013全年没出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有的高收视,有的拿大奖,但留不下来,也走不出去。有人说是因为“小年”,我看这是必然。
一年15000集,为何出不了一部大作品?
优质资源越来越贵,一部戏要集中最好编
剧、导演、演员简直是天方夜谭,好的资源被无情的稀释,大量的剧变成了“瘸子”!所有人都痛苦,投资方砸巨资请大牌,却不知最后剧出来会变成啥样;演员在抱怨:剧本明显几个人写的,前后台词风格都不一;导演抱怨:我一天12小时导戏,完了还要通宵改剧本,否则明天没东西拍;电视台买片的因收视不好被领导罚钱:明明看剧本挺好的,怎么最后出来全变了?
原因很简单:资本的驱动下,大家都在拼命赶时间,赶着赚钱。
电视剧不用剧本就靠现场诌吗?
因为容易过审,拍摄成本又低,家庭情感剧成了今天电视剧的半壁江山。但是家长里短就那么多事,婆媳,剩女,姐弟恋,去年流行是育儿,难为编剧要在几个月时间里写出新意,稍微有个新角度就赶紧开机,因为独木桥太挤了,过两个月新意就被人用了,加上迁就演员档期,所以剧本不全就开机已是普遍现象。
剧本夹生就边拍边改,台词不好就靠导演、演员现场即兴发挥临时“诌”。你别说还有几部这样做成功的,烂剧本播成了收视冠军,行业里奔走相告,以为就此生产方式改变了。
殊不知成功的一定是个案,一靠导演演员现场能力特别强;二靠班底的默契磨合有基础;三靠制作周期延长。
剧的质量押宝在拍摄现场,这是很危险的赌博,赌赢的概率极低。
观众的审美趣味有变化吗?
从收视率的结果看,“喜剧当道,正剧难行”体现了2013观众的审美口味。但这背后并不是类型和题材问题。面对现实生活强大的压力,观众需要电视剧来放松娱乐,看了一年的电视剧,我感悟到的核心词汇是“痛快”。
观众不喜欢沉重的故事,生活的伤口,压抑的情绪,纠结的人物,而是希望看到痛快的故事,燃烧的气质,直白的表达,亢奋的人物,观众打心眼里喜欢的是笑眯眯的“果然”,打不死的“戴天里”,不靠谱的“于果”。今天的电视剧,故事不能“重”,人物不能“闷”,制作不能“糙”,这样观众才能看得“爽”!